邹志刚院士:探索地外宇宙,解读“人工光合成”

发布日期:2021-09-26 浏览量:

9月23日上午,“理•享廿载 院•想未来”院士系列讲座第九讲迎来了物理学家、材料学专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邹志刚院士,在启新大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以空间科技为主题的《面向宇宙探索的地外生存与人工光合成》讲座。学校党委书记胡征宇主持讲座。

邹志刚院士现任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,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,同时也是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,两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“973”项目首席科学家。邹院士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方面研究,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理论、核心制备和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、原创性的成果。

讲座上,邹院士首先以人类的起源与未来空间探索为切入点,由阐述“原位资源利用是支撑地外人类活动的核心技术”的观点,开创性地提出地外人工光合成的概念。地外人工光合成,即模拟地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,利用航天器密闭空间废弃大气资源或地外天体资源,原位、加速、可控地将地外环境中的水、二氧化碳转化成为氧气和燃料,实现生命保障。这项技术的应用,对太空实验室的建设,以及中国“天宫”空间站计划都有着长远的现实意义。

邹院士还就发展“人工光合成”科学与技术的原因做了系统阐述,也在发展人工光合成的机遇与挑战方面,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和举证。为了中国航天强国梦的实现,地外人工光合成技术的材料和系统搭建将在中国空间站实现搭载,地外生存人工光合作用装置空间站实验,正是由邹志刚院士指导、带领南京大学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团队开展。争取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人工光合的太空实验,并做出一批中国首创的深空探索地外生存技术。

最后,邹志刚院士回顾自身心路历程,用“学会感恩”四个字总结自己为科研奉献的半生。除了感恩父母和恩师,还感恩这个时代,为科研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。邹院士将自己的切身体会汇总成一句话:“青春逐流,梦不随波”送给在座的理工学子们,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大学里努力学习,不负韶华,早日为祖国的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,邹志刚院士也被正式聘请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名誉教授,胡征宇书记为其颁发了证书,并佩戴了校徽。

“理•享廿载 院•想未来”院士系列讲座是学校为庆祝建校20周年特别举办的校庆学术活动之一,已陆续邀请多位院士来校做客交流,对话科技前沿,激发广大师生的学术兴趣,推动学校内涵发展。